台北幼兒全英文課程百百種,教學法到底差在哪裡?
我們在幫孩子找英文課的時候,可能看過這些關鍵字:TPR、蒙特梭利、沉浸式。每一種教學法看起來都不錯,但課程風格天差地遠。這篇就幫你拆解三種最常見的全英文教學法,從原理、課程內容、適合對象、家長常見疑問一次整理。
教學法1:TPR 全身反應教學法
TPR(Total Physical Response)是一種透過身體動作學語言的方式,常見於兒童英語初階教學中。
運作原理
老師說一句話,孩子用動作回應。例如:”Jump!” 就跳起來,”Touch your nose.” 就摸鼻子。孩子不需要馬上說出英文,只要懂得反應,就代表理解。
優點
- 對語言零基礎的孩子非常友善
- 活動性高,能吸引小小孩注意力
- 有助於把英文語句和動作建立直接連結
缺點
- 以命令型語句為主,語言類型偏單一
- 若沒搭配其他語言輸入方式,進展容易受限
- 互動多為單向指令,較難進入雙向對話
適合年齡
- 1.5 至 4 歲,語言起步階段的小小孩
台北常見課程類型
- 英文律動課、英文才藝班、幼兒啟蒙課
教學法2:蒙特梭利結合英文教學
蒙特梭利強調孩子自主探索與感官學習,當這套理念應用在英文教學時,會加入大量實物操作與生活情境。
運作原理
例如老師不直接教單字,而是讓孩子操作分類豆子、擦桌子、切香蕉等實際活動,搭配全英文指引與對話。
優點
- 和日常生活緊密連結,語言實用性高
- 孩子可以依照自己步調學習,不會被趕進度
- 操作式學習強化語句理解與記憶
缺點
- 對老師的語言引導能力要求極高
- 若老師經驗不足,容易變成玩玩具+單字堆疊
- 個別活動多,孩子之間的互動刺激較少
適合年齡
- 2 至 6 歲,可進行操作性活動的幼兒
台北常見課程類型
- 蒙特梭利英文教室、主題探索式親子課
教學法3:自然語境沉浸式教學
這類課程強調「英文就是生活」,老師不教單字、不翻譯,而是用情境帶孩子自然理解語句。
運作原理
透過遊戲、玩具、情境互動來累積語感。例如在餵娃娃吃飯時說 “She is hungry.”,在孩子搭積木時說 “Let’s build a house.”
優點
- 語言輸入與生活緊密結合,理解力提升快
- 不需死記硬背,自然建立語感
- 適合親子共學與自由探索型的孩子
缺點
- 初期看不出明顯進步,家長較難評估成果
- 老師設計能力與語言互動力是關鍵成敗
- 無法靠短期密集學習見效,需要穩定輸入
適合年齡
- 1.5 至 6 歲,對語言聲音敏感、愛模仿的幼兒
台北常見課程類型
- 沉浸式英語親子空間(如玩扮英語)、語感養成課程
快速比較總表
教學法 | 運作方式 | 優點重點 | 缺點提醒 | 適合年齡 |
---|---|---|---|---|
TPR | 聽指令做動作 | 活動感強、指令易懂 | 難延伸對話內容、語句類型單一 | 1.5–4 歲 |
蒙特梭利 | 操作活動+語言引導 | 結合生活、學習自主、不需死背 | 執行品質依賴老師經驗、互動刺激少 | 2–6 歲 |
自然語境沉浸法 | 遊戲中引導語感 | 情境真實、語言自然、可融入日常 | 初期看不到成果、對師資要求高 | 1.5–6 歲 |
常見問題 Q&A
Q1:我的小孩完全聽不懂英文,適合上全英文課嗎?
A:可以。TPR 與自然語境法都是專為語言起步設計,不要求孩子會說,只要能參與互動、習慣語言聲音,就能慢慢累積理解力。
Q2:上課都聽英文,會不會造成孩子壓力?
A:相反,如果課程互動設計得當,孩子會在遊戲中自然吸收,不會覺得「被教」或「被考」。壓力來自不懂又被要求回應,並非語言本身。
Q3:學這些課程有用嗎?以後還不是要背單字?
A:背單字是傳統學習方法,但真正能說英文的人,通常是先建立語感與理解力,再自然接觸拼字與語法。全英文課程的目的,是打好這個基礎。
實際怎麼選?家長決策建議
- 孩子怕生、語言輸入量低:建議從 TPR 或沉浸式課程開始,熟悉語音與語句
- 孩子動手能力強、喜歡操作:可以考慮蒙特梭利式英文課
- 家長在意語言與生活連結、希望自然培養語感:優先選擇自然語境沉浸式課程
建議優先觀察課程現場是否有「真實互動」「英文語句頻繁輸入」「孩子願意參與」三項條件,有做到就表示是穩定輸入、有效累積語感的課程。
📍推薦空間:玩扮英語 RolePlay Kids
如果你在找一個不教單字、不教字母、從生活中建立英文語感的課程,玩扮英語就是這樣的教室。我們不做填鴨學習,每月設計一個生活主題,透過故事、活動、玩具互動,讓孩子把英文當成生活的一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