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孩學英文會跟中文搞混嗎? 其實大腦會自動分辨

有些爸媽看到我們是全英文上課,第一個反應是: 「小孩會不會英文講一講,中文就講不好了?」

也常聽到長輩說: 「小孩講話還不清楚就學英文,小心變成中英夾雜!」

這些擔心可以理解,但其實不需要。 我們根據語言學研究、腦神經發展與實際課堂觀察,整理出以下解答,讓你安心知道: 孩子的大腦,會自己分辨語言。

Q:小孩學雙語真的會搞混嗎?

不會。只要語言環境清楚、輸入穩定,大腦會自然把兩種語言分開處理。

雙語兒童在語言習得初期,確實會「看起來像是混用」,但那是因為他們正在運用「知道的語言資源」來表達自己。 這不是搞混,而是語言靈活度的展現。

美國兒童語言學者 Barbara Pearson 提出:

「孩子並非搞混語言,而是懂得如何根據對象切換語言。」

Q:那為什麼有些小孩講話會中英夾雜?

這種現象叫做「語碼轉換」(code-switching),在雙語者中很常見。 例如孩子說:「我要那個 ball!」

這不是語言混亂,而是:

  • 他那瞬間想不到中文「球」
  • 或者他覺得「ball」更快被理解

隨著語言輸入增加,孩子會自然知道何時該用哪一種語言。

Q:小孩講話慢,是因為學了兩種語言嗎?

不是。

根據《美國兒科學會》說明:

「雙語學習不會造成語言發展遲緩,若孩子在兩種語言中都有進展,就是正常發展。」

如果孩子在「所有語言中」都語句簡短、聽不懂指令,才可能是語言發展問題,與是否雙語無關。

Q:那到底要幾歲學英文才不會混淆?

其實愈早接觸語言,大腦越能建立語言分辨系統。 0–6 歲是大腦語言神經發展最敏感的時期,聽力系統會主動捕捉聲音規律,建立語言感覺。

這時候接觸英文,孩子的大腦會自動分出「中文是這樣說,英文是那樣說」,甚至還能模仿出標準的英文腔調。

延後到 7 歲以後學英文,大腦分辨語言的彈性會下降,記憶要靠死背補強,反而更吃力。

什麼情況下才會真的混淆?

只有在以下幾種情況,孩子可能短暫出現混亂:

  • 環境中語言使用不穩定(今天講英文、明天又換中文教一樣的詞)
  • 大人說話方式中英混雜、用詞不一致(如:Go outside 外面!)
  • 沒有持續輸入,語言只停留在記憶層,不夠熟悉

這些混淆不是因為「學太多語言」,而是「輸入方式不清楚」。

玩扮英語怎麼做?

我們採「沉浸式單語環境」——全英文課程不翻譯,幫助孩子用大腦直接建立英文路徑。

孩子會從動作、情境、表情中理解語意,不需透過中文轉換。

同時,我們不教單字,而是用整句反覆輸入,像這樣:

  • “Let’s go!”
  • “Where is it?”
  • “It’s raining!”

這些語句在課堂、遊戲、故事中反覆出現,孩子自然理解、自然反應。

中文則留給家庭環境。 這樣語言分工清楚、輸入穩定,大腦就會自然分辨,不會混淆。

FAQ

Q:我怕小孩講話混在一起怎麼辦?

A:中英混用是過渡現象,不是語言障礙,通常會隨語言量增長而減少。

Q:家長要不要在家也說英文?

A:如果英文能力夠可以說,若不確定怎麼說,也沒關係——讓我們用正確語句陪孩子輸入,家裡維持中文即可。

Q:可以同時上中文早教+英文沉浸課嗎?

A:可以,語言學習不是零和遊戲,兩種語言同時發展,大腦會自動建立分類系統。

延伸閱讀與預約體驗

👉 語感是什麼?為什麼幼兒不能只學單字
👉 不會講英文的爸媽,如何陪孩子一起玩英文
👉 預約體驗課
👉 玩扮英語官網
👉 課程介紹

結語:語言不是搞混,而是更靈活

如果你擔心小孩學英文會跟中文搞混,請放心。 孩子的大腦非常聰明,只要環境清楚、輸入穩定,就能自然分辨語言系統。

真正要擔心的不是「語言多不多」,而是「方法對不對」。

沉浸式語感課,就是在幫助孩子用正確方式養成英文語感,讓他未來學什麼語言都更快上手。

想知道這樣的學習長什麼樣子,歡迎來玩扮體驗看看。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