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爸媽在搜尋幼兒英文課時,最常問的一句話就是: 「一週只有一堂英文課,真的學得起來嗎?」
這篇文章,我們從語言學習的角度,來拆解這個問題。 你會發現: 不是每週上的次數越多,效果就越好; 有時候,一週一次的英文課,反而比每天學更有效。
為什麼爸媽會擔心「一週一次太少」?
#1 擔心孩子記不住 語言要靠「重複」來建立記憶,一週一次會不會太容易忘?
#2 擔心沒有進步 看不到進步很容易懷疑:「是不是要多上幾次才有效?」
#3 擔心輸入量太低 越早學英文的孩子,越需要有「大量語言輸入」—— 如果只有一堂課,夠讓孩子熟悉語感嗎?
這些擔心都非常合理, 但我們也要換個角度問問自己: 我們真的需要「多」,還是需要「有效」?
不是次數不夠,而是課後沒有延續
想像一下: 一堂課裡學了 5 句英文,如果課後都沒再聽到、沒用到, 當然會覺得「學了沒記住」。
但如果這堂課結束後, 孩子回家時聽到你說:「Here you are.」 吃飯時聽到老師錄的音檔:「Do you want more?」 玩玩具時你也能陪著說:「Let’s clean up!」
這些句子就會「活起來」。 他會在生活中再次聽見、再次練習, 不是靠死背,而是靠「出現的頻率」加深印象。
語感的累積,本來就不是只有在課堂裡。
研究指出:
英語語法治療的實驗曾比較過: 「每天上一次,連續上八天」 vs. 「一週上一次,持續八週」
結果發現:一週一次、但拉長時間的學習效果更好。
因為孩子的大腦需要時間去內化、消化、重新組合, 密集輸入反而會因為疲勞與混亂而影響理解。
也就是說,學習不在「密度」,而在「可吸收性」。
那麼,一週一次英文課怎樣才算有效?
✓ 課程有設計:一堂課裡不只是帶活動,而是有邏輯的句型安排與生活情境結合
✓ 課後有支援:老師提供回家複習句卡/音檔,爸媽也能聽懂、跟著說
✓ 語言有出現:課堂學的句子,在生活中能被「聽見」、「用到」
✓ 教室有累進:不是每週換一個無關主題,而是同一主題延伸兩週以上,重複再深化
✓ 孩子有連結:英文不只是知識,而是跟老師、跟活動、跟故事有情感連結的語言
一次學好,勝過每天重來
如果每週都只是湊一堂「做做勞作」、「唱唱歌」的課, 當然要靠頻率來補足效果。
但如果一堂課能讓孩子真正在語境裡「感受語言」、 課後還能「聽見語言」和「重複語言」, 那麼,一週一次就足以累積出真實的語感。
舉個例子:
在玩扮英語,我們設計的每月主題會持續 4 週, 每週連續兩堂課,一堂是主題活動課,接著是主題延伸玩具課。 孩子每週都會聽到相同句型,但透過不同活動「再聽一次」、「再用一次」。
每月也會提供家長一張語句卡,幫助爸媽用簡單英文陪玩, 不用翻譯也聽得懂,生活中就能自然再聽見這些句子。
這樣的重複,就像是語言的「回聲」。 每週兩堂課,甚至一週一次,都能累積出深刻語感。
一週一次適合誰?
✓ 時間有限、但想持續接觸英文的家庭 ✓ 不想補習,但希望孩子耳朵先熟悉英文的家庭 ✓ 希望孩子能「用英文玩」、「從生活中理解語句」的家庭 ✓ 想讓孩子對英文保有興趣、不抗拒的家庭 ✓ 英文不好但願意陪玩的家長(老師會給你能用的句子)
延伸推薦:
👉 預約體驗課|👉 看看玩扮的沉浸式語感課怎麼進行|👉 瞭解每月主題怎麼安排|
結語:一次也可以很有用,前提是「有設計、有延續」
如果你曾經覺得「英文好像沒學起來」, 不一定是因為課太少, 有時候只是缺了一個「能延續」的環境。
比起讓孩子去上很多堂課、記很多單字, 我們更在意他是不是真心覺得「這些句子我聽得懂」、「這些話我用得上」。
英文的耳朵,就是這樣慢慢養大的。